□吕桢亚
近日,民政部与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技术指南》),为应对中国快速加深的老龄化社会投下一枚关键落子。《通知》不仅回应了3.1亿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以2035年为时间锚点,为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绘制了一幅“精准滴灌”的战略蓝图。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当下,这场从“空间规划”到“服务落地”的深层改革,正在重塑中国养老服务的底层逻辑。
精准落子,织密养老服务“保障网”
养老服务设施“建在哪”与“怎么建”,直接决定亿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技术指南》直击痛点:老年人口密度高的区域必须优先配置设施,且不宜安排在地下层、半地下层和夹层,更要与污染源、工矿用地严格隔离。这一规定不仅提升了空间利用率,还避免了安全事故,让老年人真正享受“15分钟养老服务圈”。科学规划还需动态眼光。文件要求各地结合未来5-15年老龄化趋势,重点预测失能老人增长规模,按机构养老需求比例反推设施数量。例如江苏南通强化监测评估,103个镇(街道)全部建成日间照料中心,1936个城乡社区全部建立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站,实现全市标准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全覆盖。这种未雨绸缪的养老发展模式,正是破解资源错配的关键棋着。
立体协同,下好养老资源“一盘棋”
养老服务从来不是民政部门的“独脚戏”。《通知》的突破性在于以空间规划为纽带,构建多部门协同的“养老生态圈”:民政部门需进入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推动设施布局与医疗卫生、公园绿地等专项规划对接。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土地政策创新。《技术指南》鼓励通过复合功能用地方式设立养老服务设施,为存量空间改造打开新路。江苏南京秦淮区将闲置图书馆改造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整合中医康复、智慧养老、老年大学等八大功能,形成“1+N”养老服务圈;南通则以绿地为基础,增设棋牌桌椅,卵石健身场地,康复器材等适老化设施,打造林下“老龄康颐”空间。这种功能嵌合、土地增效的思维,既规避了养老设施“孤岛化”,更激活了城市闲置资源的“一鱼多吃”。
留白增能,激活养老发展“弹性力”
面对持续加深的老龄化,规划需兼备前瞻性与灵活性。《技术指南》设定2030年护理型床位宜占比70%、2035年宜达80%的目标,同时要求单体设施规模不超过500床,且设计预留扩建空间。规模控制避免“巨型养老院”带来的管理僵化,而“可生长式建筑”设计则呼应了不确定性,随着老年人口波动,设施可快速分隔房间或转换护理区域。弹性规划更需要动态校准机制。过去,一些地方设施“扎堆”城市中心,却忽略郊区需求,造成资源错配,常常形成设施错配、用地受限、医养割裂等结构性矛盾。《通知》明确各地民政部门会同自然资源部门对养老服务设施开展动态监测评估,以实现养老服务的“精准供给”。
展望未来,随着《通知》的各项规划落地,我们将见证一张全覆盖、高质量的养老服务网在城乡织就,实现“夕阳无限好,幸福在眼前”。这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社会文明的尺度,让“15分钟养老服务圈”从纸面走进街巷,让“老有所安”从承诺变为温暖中国的日常。